誓将桑榆耀医海——记农工党原盐田支部主委张根民

《一剪梅·仁心光耀桑榆志》

誓将桑榆耀医海。

银发丹心,耄耋雄怀。

商洛大山出英才,

卅载盐田,骨刻春秋。

百万鸿篇人卫版,

理论为基,实践硬核。

农工丹心映碧霄。

省模勋章,鹏城十佳。


在医学的浩瀚海洋中,有一位老者,以仁心仁术诠释医者担当,以赤诚初心践行党派使命,年近八旬仍努力奋进、笔耕不辍,为医学事业发展奉献余热。他就是盐田区人民医院原大外科主任、骨科学科带头人,农工党原盐田支部主委,盐田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根民同志。


三秦沃土育英才 破格晋升铸基石

1946年,张根民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山区。1965年,他凭借勤奋刻苦考入西安医学院(现西安交通大学)医疗系。毕业后,他回到商洛市中心医院骨科,开始了医者生涯。为了精进医术,他费尽周折得到半付人体骨架标本,日夜钻研。面对病人对腰椎间盘突出等病症的困惑,他常拿出腰椎骨标本耐心讲解,让病人豁然开朗,积极配合治疗。在商洛行医的25年间,他执着钻研,心系患者,从住院医师迅速成长为骨科学科带头人。他业务能力强,医德高尚,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截至1992年,刚过45岁的张根民在国家级及省级杂志发表论文18篇,完成医疗技术创新10多项。因其在创伤骨科、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治、骨质疏松诊疗领域贡献突出,他被陕西省职改办晋升为骨科主任医师,成为当时全省最年轻的骨科主任医师之一,事迹被省级期刊专题报道。


特区逐浪展宏图 学科带头开新篇

1995年10月,原罗湖区沙头角人民医院(1998年改为盐田区人民医院,现为南方科技大学盐田医院)争创“二甲”,急需重点学科带头人。区卫生局和医院领导在得知张根民的事迹后,力主引进这位骨科专家,张根民毅然南下。

进院后,他全身心投入“二甲”评审筹备,白天诊疗,夜晚加班至凌晨一两点准备材料。院领导深夜审查,常发现张根民仍在伏案工作,深受感动。评审时,骨科材料获评高分,为医院成功创“二甲”立大功。

在院领导的全力支持下,他仅用三年便带领外科团队实现三大突破:建成深圳市东部首个规范化骨科病房;成功开展首例脊柱骨折椎弓根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及断肢再植等“三甲”医院级手术;系统培训年轻医师。他将从内地带来的人体骨骼标本置于办公室,供同事研究学习,并亲自联系京沪穗等市知名“三甲”医院,送青年医生进修,为医院专科建设和长远发展打下基础。他将在内地养成的不断学习、追求卓越的严谨作风带入科室,要求医护人员对病人负责,强调换位思考,将解除病痛视为核心职责,不容半点懈怠。

在他的带领下,此后8年间,外科住院患者由不足10人增至近百人,走廊加满床位,并实行了分科管理。罗湖、南澳、葵涌等辖区外的患者也慕名而来。2000-2009年间,他获评“深圳市第二批名医”“深圳市十佳医生”“深圳市先进工作者”“广东省白求恩式工作者”“广东省劳动模范”等荣誉。2001年,在区政府和医院领导的全力支持下,他力促并筹备召开了“髋膝关节周围骨折”全国骨科学术会,邀请全国11个省市近200位顶尖的骨科院士(1名)、专家及学者参加会议,这在盐田区人民医院尚属首次,使医院骨科学术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仁心闪耀行医道 科研创新促发展

雷雨夜的守护——1997年一个雷雨夜,医院突遭停电。睡梦中的张根民被惊醒,立即想到急救室一位依赖呼吸机的危重病人。他穿着拖鞋,不顾暴雨冲下8楼奔至4楼急救室。在简易照明下,他替换下正手动捏皮球、累得满头大汗的值班护士钟小婷,亲自为病人进行人工呼吸。他对护士说:“这里交给我,你快去巡视其他病人。”病人家属在旁激动不已:“您真是救命恩人!”一个多小时后恢复供电,他为病人接好呼吸机,又巡视完所有病房才离开,其时天已微亮。

医者无小事——1998年查房时,张根民得知一位腰椎骨折截瘫病人术后8天无法排便,腹胀难忍。他判断是粪便石化,随即亲自为病人进行了专业处置,迅速缓解了病人多日的痛苦,在场者无不动容。

高龄手术的担当——1999年,一位年近九旬的股骨颈骨折老太太慕名求医。为尽快恢复其生活质量,张根民经过仔细评估和多方协商后,在麻醉、内科协助下,成功为老人实施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术后三天,老人即可在搀扶下行走。其旅居澳洲的儿子感慨:“有你们这样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医生,我在国外也放心了。”

难能可贵的是,张根民不仅精于临床,更带领团队勇攀科研高峰。他受“糖葫芦”启发,创新提出“克氏针串接组合内固定法”。临床试用中显示,该方法能固定髌骨严重粉碎性骨折,骨折端稳定且固定牢靠。为确保得到理论支撑,他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王以进教授合作进行生物力学研究。结果证实,该方法在五种固定方法中最牢靠、最稳定,患者无需外固定即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该课题被权威专家鉴定为“国内先进”,2003年获深圳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相关论文多次在《中华骨科》等国家级刊物发表,在深圳工作的20余年间,张根民发表论文20余篇,获国家专利3项,完成市级课题多项,编写百万骨科专著2部。


逆向思维筑医道 皓首著书传薪火

1987年,张根民收到中华医学会骨折内固定学组的征稿邀请。不同于主流专家学者聚焦成功经验,他逆向思考,花费数月从各地收集了60多例骨折内固定失效的病例,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提交了《62例骨折内固定失效原因分析》的论文,并在300多人参加的全国骨折内固定学术大会上作大会演讲,得到大会主席王亦璁教授高度评价:“这是很有意义且重要的研究。”这激励了他日后更加注重收集诊疗失误案例。在深圳工作期间,他参与医疗事故(损害)技术鉴定20余年,深入研究近200例骨折诊疗失误案例。为了让青年医生少走弯路,他决心撰写一部能够全面、系统、翔实阐述骨折诊治失误及对策的专著。包括院士在内的多位专家均认为撰写此书很有必要,但工作量大且繁重。

2001年撰写第一版时,由于他不懂电脑,手写书稿3000多页,用掉300多支签字笔,手绘插图600余幅。他常常写到深夜或凌晨,半夜灵感突至便起身写作,用报纸遮灯避免影响家人。手稿需请人录入,打印后他再手工反复修改4-5稿。手绘插图需扫描、电脑修改,常为一幅图耗费数小时甚至一天。他对照自己手足照片绘制解剖图,力求精准。2006年,这部承载他20多年心血、耗时他5年辛劳的巨著终于完稿,之后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被国家图书馆等广泛收藏,成为骨科医生的重要参考书。

张根民退休后,依然心系医学事业,一如既往保持着对医学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求。他仍坚持订阅3份专业杂志,每天翻看“健康报”和“医学论坛报”,买骨折诊疗方面最新专著学习,了解当前医学的发展趋向,做“终身学习”的践行者。第一版出版时,人民卫生出版社策划并建议他对第一版进行修订,再出第二版。对于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面对百万字写作的挑战,他开始苦学电脑打字,制作汉语拼音卡片随身携带,连走路、上厕所、发短信等时间和机会都不放过,三个月后他才初步掌握电脑打字。修订过程更为艰辛,查阅海量最新资料(如部分“三甲”医院开展的计算机导航、机器人手术、3D打印等前沿技术),四处征集典型病例,在农工党党员李智勇的帮助下将线条图升级为X线片图,在女婿邝峰鼎力相助下制作复杂图表。他常自嘲:“别人是兔子,我是乌龟,但乌龟不停步,也能到终点。”记忆力衰退,他就详细记录操作步骤;电脑绘图困难,他就虚心请教同事甚至12岁的外孙女邝晗郡。历经10余年,翻阅资料800多份,5易其稿,于2022年10月完成123万字的第二版书稿交付出版社审阅,2025年1月正式出版发行。这部盐田医院首部入选“人卫版”的百万字专著,成为基层医院学术建设的优秀案例。张根民谦逊地表示,自己只是普通基层医生,把别人休闲的时间用在了工作和总结上。他坚信,只要热爱专业、目标明确、持之以恒,基层医生同样能攀高峰。他常说:“医生最大的成就,不是治愈多少病例,而是让更多同行少走弯路。”


参政议政为人民 建言献策肯担当

作为一名农工党党员,张根民始终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始终秉持着农工党爱国、革命、奉献的优良传统,将救死扶伤视为光荣使命,积极参政履职。作为原盐田支部主委,他多次组织并参与赴社区及清远扶贫村义诊,广受好评并被媒体报道。他担任深圳市及盐田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期间,深入调研,提交多项高质量议案提案。为解决农民工医保和社保问题,在沙头角保税区走访了5个工厂、40多名农民工与工厂负责人,向市人大提交了“应重视农民工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的专题议案,得到市人大的高度重视,组织专题研讨,为市政府制定相关法规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退休后他仍建言献策,推动农工党医疗队赴东源村义诊。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责任担当,展现了农工党党员服务为民、奉献社会的时代风采。(农工党深圳市委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