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采访农工党员杜金沛:科技联动农业构成广州都市现代农业特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是超大城市“饭碗”的来源和保证。从凌晨采摘、清晨冷藏、早晨运输、线上线下销售,广州遍布全市近郊的都市现代农业生产基地,通过一棒又一棒的供应链接力,汇流成为这座城市“菜篮子”,实现100%自给的最坚实的保障。“广州农业正在从传统意义上的第一产业,转变为具有高技术含量和新技术应用的跨界产业。”农工党员、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杜金沛在分析“菜篮子”保障时谈到,“科技、农业两手抓两手硬,构成了广州农业的产业特色。”

从世界范围看,荷兰都市农业基本上依据都市运输网络与市场布局而配置农业资源,大型都市农场一般依附于大型批发市场或运输网络的节点;日本的都市农业则通过高产量的地载培养和水培种植,在利用土地面积最小的情况下,开发了屋顶菜园、都市农场、植物工厂等高效集约的都市农业新业态,实现了农业产量最大化。

在杜金沛看来,广州正在探索一座超大城市的都市农业发展之路。无论是路网交通、物流枢纽,还是集约用地、科技赋能,广州农业一应有之。在此基础上,广州发展都市农业,还有两张“王牌”。

首先是庞大的湾区市场。“湾区里比较容易形成强大的生产力、庞大的市场,市场发挥配置资源要素的决定性作用,有助于相关产业链在此形成。”杜金沛说。

其次是规模优势。当前,广州已创建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数量居全省第一。杜金沛指出,这改变了长期以来发展农业的体制性弊端,比如农户单干、规模偏小等。“广州的农业产业园归根结底是解决农业规模的问题。有了规模,很多市场要素自然会来。”(办公室综合《南方日报》报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