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的通知》(以下简称“新版诊疗方案”),距上一版发布已有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农工党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蔡卫平接受了《羊城晚报》关于新版诊疗方案中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的专访。
分类收治可减少定点医院压力,避免医疗资源挤兑
羊城晚报:新版诊疗方案中明确提出,对病例实施分类收治。对此应如何理解?
蔡卫平:此次诊疗方案的修订,其实是一段时间以来科学研究以及抗疫经验的总结。国家卫健委把“对病例实施分类收治”的做法放在方案里去,明确轻型病例(包括无症状感染者)实行集中隔离管理,不一定要去定点医院。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定点医院收治的压力,也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挤兑。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做法。追溯起来,我们在武汉抗疫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尝试这个做法,当时是轻症患者在方舱医院隔离治疗。
在疫情不严重时,轻症患者与重症患者在定点医院的不同病区即可。如果轻症患者(或者无症状感染者)较多,则宜住进方舱医院或者具有隔离条件的地方。
羊城晚报:新版诊疗方案中表示,要优化病例发现和报告程序,在核酸检测基础上,增加抗原检测作为补充。如发现抗原阳性该如何处理?
蔡卫平:新版诊疗方案强化了最近批准的抗原检测作为筛查的作用,抗原检测阳性再用核酸来复核,弱化了抗体检测。在上一版诊疗方案中,还可以根据抗体的变化来作出疾病诊断,现在则明确提出接种过新冠疫苗的人群就不建议把抗体作为诊断标准之一,这是在诊断方法方面做出重大调整。
目前,实际上有两类人群可以做抗原检测,一类是隔离观察人员,包括居家隔离观察、密接次密接、入境隔离观察、封控区和管控区内的人员;一类是社区居民有自我检测需求的。根据新版诊疗方案的要求,疑似病例或抗原检测结果为阳性者,应立即进行核酸检测或闭环转运至有条件的上级医疗机构进行核酸检测。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者,进行集中隔离管理或送至定点医院治疗,并按照规定进行网络直报。
调整解除隔离及出院标准,将大量节省抗疫成本
羊城晚报:新版诊疗方案对出院标准以及出院隔离的标准进行了调整,这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蔡卫平:新版诊疗方案将解除隔离管理及出院标准中的“连续两次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修改为“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N基因和ORF基因CT值均≥35(荧光定量PCR方法,界限值为40,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或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荧光定量PCR方法,界限值低于35,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
我觉得这是新版诊疗方案最重要的亮点之一,对未来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将解除隔离管理及出院标准的核酸CT值往下调了,从40下调到35,与国际上很多国家的标准一致。
我们知道,CT值越高,说明其病毒量越低。CT在35时,病毒载量较低,其实并不会导致传染。那么方案调整后,CT值在35-40的病例就不用在定点医院住院治疗了,可以出院。
另外,当符合出院标准后,也不再像以前还要集中隔离14天+7天居家观察,现在改成7天居家观察。这也是之前的研究得出来的结论。因为当病毒量已经下降到很低水平,其发生传染的可能性几乎就为零了。
所以,这两部分内容调整后,将大量节省抗疫的社会成本,同时也能减少对居民日常生活工作的影响。
新版诊疗方案五大看点:
1.优化病例发现和报告程序;
2.对病例实施分类收治;
3.调整解除隔离、出院标准;
4.进一步规范抗病毒治疗:将国家药监局批准的两种特异性抗新冠病毒药物写入诊疗方案,即:PF-07321332/利托那韦片(Paxlovid)和国产单克隆抗体(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
5.修订完善中医治疗内容:有关专家表示,方案结合各地临床救治经验,加强中医非药物疗法应用,增加了针灸治疗内容;结合儿童患者特点,增加儿童中医治疗相关内容。(办公室综合《羊城晚报》报道)